《世纪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渐行渐远说家信

 
来源:世纪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14
 
斗转星移,岁月更替。 时序进入21世纪,在信息化、智能化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,想得到一封故乡或远在他乡亲人的家信据说比中500万元大奖都难。 据在邮局工作的朋友讲,上世纪90年代后,普通家信就很少见,新世纪后更难觅芳踪。偶尔见到一封发自偏远地区的普通家信,邮递员们都会眼睛放光,如获至宝。前段时间,想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,我找遍机关所有科室竟找不到一张旧式信笺。令我如梦初醒!我们是否与全民写家信、盼家信、读家信的岁月渐行渐远了? 上世纪80年代前,人们传递信息主要靠写信。记得年轻时写家信,首先得打腹稿,从收信人的称呼、开头、内容、段落结构直至结尾问候语,都要考虑周全。然后,擦拭案几、铺展信纸、饱吸墨水、正襟危坐地用钢笔一笔一画地书写。这也是与远方亲人情感沟通的过程。那时,感觉每写一句话都会传递到亲人心上。 至于家信内容,从生活学习、工作事业到家长里短、春种秋收,再到锅碗瓢盆、油盐酱醋……包罗万象,无所不有,或汇报生活学习中的逸闻轶事,或抒发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的壮怀激烈,或盘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流水账,或诉说青春成长岁月的烦恼心事,甚至描述家里小猫小狗调皮撒欢的搞笑趣事。写到动情处,自己的情感会随着家信的内容上下波动,有着非常强烈的节奏感、仪式感、朝觐感。待到家信书写完毕,工整叠好装入信封,便感觉如释重负,大功告成,一种无可名状的成就感油然而生。 过去写一封信,得用三四页甚至更多的信纸。现在通信只需约一分钟通话,或几十字的短信、微信。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,人们也渐渐淡忘了曾经承载国人诚心与情感的传统书信,渐渐不习惯坐在书桌前展纸挥笔写信,渐渐忽略了站立街边几十年的邮政绿色信筒。我国几千年书来信往的历史几近终结。 随着传统书来信往历史的销声匿迹,人们再也体会不到书写家信时朴素而虔诚的心绪,再也体会不到鸿雁传情的那份美好与心跳,再也没有“家书抵万金”的那份期盼和狂喜。据了解,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上还有写家信的课程,孩子们也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怎样写家信,很少有学生真正写一封家信寄给远方的亲朋。现在,恐怕只能从教科书里读到一封完整的家信了。 莫要责怪00后的孩子们。就连我这个年过半百、曾经从读写家信的岁月里走过来的人,也多年与家信未曾谋面了。似曾相识,无可奈何,那份无奈与失落感无以言表。 多年来,我几乎中断了与所有人的书信往来,一切信息沟通全靠网络、电脑和手机。不知不觉中,它们替代了信纸、信封和钢笔,替代了写信时那份独特的精神感受,替代了收到家信时的那种激动狂喜的心情,也替代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。 我不是不会写信,也不是没有亲朋在异地他乡。偶有不方便电 话联系而又不得不函告亲朋时,也是 例行公事一般,草草几笔了事,还 没开头便已结尾。寥寥数语,语言苍白, 字里行间缺乏真情流露。读之,很容易 让人感到写信人那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 奈 ,与其说写信联络感情,毋宁说敷衍塞责、应付差事,着实是对远方亲朋的大不敬。 前段时间,父亲罹患重症,看其日渐消瘦苍老的病容,令我愁肠百结,愁眉不展。束手无策之际,想到给父亲写封信,用曾经令千家万户怦然心动的文化方式,倾诉一下父女间不便诉说的情感。好不容易找来信纸和钢笔,郑重其事地坐在书案前,几番构思,搜索枯肠,却感觉无从下笔。 回想写信,曾给我带来许多美好和令人激动的瞬间。在家信里,有关怀与爱,有宽容与理解,有成功与惊喜,有失败与痛苦,有不屈和抗争,有亲情和友情,有朴素的人生哲理,有真实的人生感悟,更有率性的青葱岁月、少不更事、近乎痴人说梦般的呓语。所有这一切,都是一个青葱女生对万花筒般生活的认知,对绚丽多彩人生的向往。 回想写信,心中有如沐春风的感觉,仿佛重又找回旧时光里的那份期盼和心跳。依稀望见母亲每日做好饭食,倚在门边等待家人回家吃饭的无比温馨情景;仿佛找回父亲那辈人拙璞、迂腐,然而春风大雅、虚怀若谷的家风品德,看到父亲那辈人不甚挺拔却忍辱负重、负轭前行的背影;回味昔日情书那滚烫的字句仍留有余温,感情仍悠远绵长,仿佛奔六之年的丈夫依然是生龙活虎、血气方刚的小帅哥。 “江水三千里,家书十五行。行行无别语,只道早还乡。”情意缱绻、渐行渐远的家信,我甚至记不清曾经给无数人带来安慰的家信的模样。莫非今人的普通家信,若干年后会成为后人珍视的文物?至少在我心中,家信还没有蜕变淡化到如此程度,那就让我们且行且珍惜,在家信愈加稀少的当下,铭记家信曾经带给我们的亲情和温暖。 斗转星移,岁月更替。时序进入21世纪,在信息化、智能化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,想得到一封故乡或远在他乡亲人的家信据说比中500万元大奖都难。据在邮局工作的朋友讲,上世纪90年代后,普通家信就很少见,新世纪后更难觅芳踪。偶尔见到一封发自偏远地区的普通家信,邮递员们都会眼睛放光,如获至宝。前段时间,想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,我找遍机关所有科室竟找不到一张旧式信笺。令我如梦初醒!我们是否与全民写家信、盼家信、读家信的岁月渐行渐远了?上世纪80年代前,人们传递信息主要靠写信。记得年轻时写家信,首先得打腹稿,从收信人的称呼、开头、内容、段落结构直至结尾问候语,都要考虑周全。然后,擦拭案几、铺展信纸、饱吸墨水、正襟危坐地用钢笔一笔一画地书写。这也是与远方亲人情感沟通的过程。那时,感觉每写一句话都会传递到亲人心上。至于家信内容,从生活学习、工作事业到家长里短、春种秋收,再到锅碗瓢盆、油盐酱醋……包罗万象,无所不有,或汇报生活学习中的逸闻轶事,或抒发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的壮怀激烈,或盘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流水账,或诉说青春成长岁月的烦恼心事,甚至描述家里小猫小狗调皮撒欢的搞笑趣事。写到动情处,自己的情感会随着家信的内容上下波动,有着非常强烈的节奏感、仪式感、朝觐感。待到家信书写完毕,工整叠好装入信封,便感觉如释重负,大功告成,一种无可名状的成就感油然而生。过去写一封信,得用三四页甚至更多的信纸。现在通信只需约一分钟通话,或几十字的短信、微信。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,人们也渐渐淡忘了曾经承载国人诚心与情感的传统书信,渐渐不习惯坐在书桌前展纸挥笔写信,渐渐忽略了站立街边几十年的邮政绿色信筒。我国几千年书来信往的历史几近终结。随着传统书来信往历史的销声匿迹,人们再也体会不到书写家信时朴素而虔诚的心绪,再也体会不到鸿雁传情的那份美好与心跳,再也没有“家书抵万金”的那份期盼和狂喜。据了解,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上还有写家信的课程,孩子们也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怎样写家信,很少有学生真正写一封家信寄给远方的亲朋。现在,恐怕只能从教科书里读到一封完整的家信了。莫要责怪00后的孩子们。就连我这个年过半百、曾经从读写家信的岁月里走过来的人,也多年与家信未曾谋面了。似曾相识,无可奈何,那份无奈与失落感无以言表。多年来,我几乎中断了与所有人的书信往来,一切信息沟通全靠网络、电脑和手机。不知不觉中,它们替代了信纸、信封和钢笔,替代了写信时那份独特的精神感受,替代了收到家信时的那种激动狂喜的心情,也替代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。我不是不会写信,也不是没有亲朋在异地他乡。偶有不方便电 话联系而又不得不函告亲朋时,也是 例行公事一般,草草几笔了事,还 没开头便已结尾。寥寥数语,语言苍白, 字里行间缺乏真情流露。读之,很容易 让人感到写信人那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 奈 ,与其说写信联络感情,毋宁说敷衍塞责、应付差事,着实是对远方亲朋的大不敬。前段时间,父亲罹患重症,看其日渐消瘦苍老的病容,令我愁肠百结,愁眉不展。束手无策之际,想到给父亲写封信,用曾经令千家万户怦然心动的文化方式,倾诉一下父女间不便诉说的情感。好不容易找来信纸和钢笔,郑重其事地坐在书案前,几番构思,搜索枯肠,却感觉无从下笔。回想写信,曾给我带来许多美好和令人激动的瞬间。在家信里,有关怀与爱,有宽容与理解,有成功与惊喜,有失败与痛苦,有不屈和抗争,有亲情和友情,有朴素的人生哲理,有真实的人生感悟,更有率性的青葱岁月、少不更事、近乎痴人说梦般的呓语。所有这一切,都是一个青葱女生对万花筒般生活的认知,对绚丽多彩人生的向往。回想写信,心中有如沐春风的感觉,仿佛重又找回旧时光里的那份期盼和心跳。依稀望见母亲每日做好饭食,倚在门边等待家人回家吃饭的无比温馨情景;仿佛找回父亲那辈人拙璞、迂腐,然而春风大雅、虚怀若谷的家风品德,看到父亲那辈人不甚挺拔却忍辱负重、负轭前行的背影;回味昔日情书那滚烫的字句仍留有余温,感情仍悠远绵长,仿佛奔六之年的丈夫依然是生龙活虎、血气方刚的小帅哥。“江水三千里,家书十五行。行行无别语,只道早还乡。”情意缱绻、渐行渐远的家信,我甚至记不清曾经给无数人带来安慰的家信的模样。莫非今人的普通家信,若干年后会成为后人珍视的文物?至少在我心中,家信还没有蜕变淡化到如此程度,那就让我们且行且珍惜,在家信愈加稀少的当下,铭记家信曾经带给我们的亲情和温暖。

文章来源:世纪 网址: http://shiji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29084.shtml


上一篇: 由“兔子数列”引发的兔子事件
下一篇: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论文_400万册病历折射协和百年风华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世纪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